第五节 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物质化的体现,然而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主要关注的是手工艺涉及的技能和知识,而非手工制品本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与其把重点放在保留手工物件上,不如集中精力鼓励工匠们继续从事手工艺生产,并将他们的技能和知识传授给他人。 一、中国书法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中国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十分漫长。目前学界公认的、最早的古汉字是商代中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一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国书法艺术就萌生于这个时期。但是汉字书法艺术的真正自觉则是在汉末魏晋时期(约2世纪后半期4世纪)。此后,书法在继承、革新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篆、隶、草、行、楷5种书体。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有实用性,还具有审美性和超越性。文人在不断钻研磨砺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书法理论与技法。一时代有一时代的书法风格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书法家、书法作品,如晋代王羲之及其《兰亭序》、唐须真卿及其《祭侄文稿》等。时至今日,书法依旧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当代艺术、建筑和设计等都从书法中汲取了很多有价值的艺术元素,因此书法在假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创造力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由柱、梁、檩、枋、斗棋等大的木构件形成框架结构,其作用是承受来自屋面、楼面的重量以及风力、地震力。最晚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就形成了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木结构体系,这种体系的关键技术是榫卯结构这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使木结构富有柔性,抗震性强,并具有可以预制加工、现场装配、营造周期短的明显优势。营造技艺包含设计和建造两重含义,除作为核心内容的做法与工序外,还涉及选址、布局、尺度等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水平和工巧,蕴含了传统思想观念,凝结了人们独特的审美意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符号和象征之一 三、中国蚕桑丝织技艺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蚕桑丝织技艺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致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行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 至今仍流传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成都等地。 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则称为“真丝绸”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促进“丝绸之路”的形成。中国的丝绸不断地、大批量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中国也因此被西方称为“丝围” 中国的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5000 多年来,这一技术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泉窑是我国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影响最大的窑系之一,窑址在今浙江西南部山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 余年的历史。其肇始于三国,兴起于北宋,南宋至元代达到鼎盛,明代中晚期开始衰落。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也是目前全球唯一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技艺类项目。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泉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均具有独特的技艺,青瓷多次施釉,釉较厚,玻璃光感很强。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于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等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其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达到中国古代青色这一色彩的最佳境界,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五、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前(8世纪初)以来,宣纸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机制纸所替代。 宣纸不仅生产历史悠久,而且生产技术精良,加工程序严谨。宣纸以榆科多乔木青檀皮、精选沙田稻草为原料,先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然后按不同的例混合、添加纸药,制出不同品种的宣纸。整个生产过程有一百多道工序,对水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水平都有严格要求。 宣纸以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和色泽耐久而享有盛名,宣纸的优别能中尤其以润墨性和耐久性最为突出。纸面一旦接触墨滴,即可表现出浓、淡、焦之妙味,被誉为“千年寿纸”“国之瑰宝”。这一技艺经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文化多样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于印版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的图文转印于纸张的技艺。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得多,但抄写书籍仍非常费力,远远不能适应文化传播的需要。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不晚于7世纪初的隋代。其发明和推广应用,大大降低了书籍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加速了信息知识的传播,推进了社会的发展。雕版印刷术发明后不久就被传播到东方邻国。13世纪起,又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经波斯、埃及传向欧洲;后因西方现代印刷术的传入,雕版印刷术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雕版印刷术的工艺流程非常复杂,可分为备料、雕版、刷印、套色、装帧等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若干道工序,每道工序又因其印刷种类和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整个流程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墓拓术等优秀的传统工艺,促进了文字的规范、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和文明的传承。 七、中国活字印刷术2010年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字印刷术是继雕版印刷术之后的又一大发明,经宋仁宗时代的毕昇(约970-1051年)发展、完善,形成泥活字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德国人古登堡(1398-1468年)最终集大成,发明了铅活字,直接推动了欧洲出版业的发展和西方现代化进程。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使用。活字制版还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从而大大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活字比雕版占用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书籍如果只印二三本,活字印刷不算省事,但如果印成百上千本,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 浙江瑞安依然在使用这种技术编印宗族谱牒。男性主要完成汉字的刻画,经过刻字、捡字、排字等程序后进行印刷;女性承担裁纸和装订的工作,直到完成宗谱的印刷。 八、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2010年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古海船的统称。其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而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如果航行途中一两个船舱偶然受损,海水不会涌进其他船舱,而船也可以继续漂浮航行。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福建海船制造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以樟木、松木、杉木为主要制造材料,使用传统木工工具,采用接、缝等关键技术,由“师傅头”(闽南地区对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称)指挥,众多工匠密切配合,最终造成有多 59个相互独立、密不透水的隔舱建置且榫接牢固的海船。地方社团往往也会参与其中,在造船过程中和新船下水之前,他们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祈祷海水与船员平安。 千百年来,该技艺广泛应用于渔船、货船、战船及外交使船,宋元时期航海上丝绸之路的福建远洋货船和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船均采用该项技艺制作。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18世纪后期传到西方,至今仍应用在现代船舶制造中。 九、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2022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习俗是一种与茶有关的知识技艺与实践,包括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该遗产项目世代传承,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广泛入的社会实践、成熟发达的传统技艺、种类丰富的手工制品。 该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制茶师根据当地的风土,使用炒锅、竹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这些茶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满足着民众的多种需求。 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