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即中国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念最早是在1956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中提出来的,1961年被写入《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截至2019年10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核定5058 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目 (共8批,截至2019年10月)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并报国务院核定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录案,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从 2019年第八批开始,明确要求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前要征求所有人的意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原则为;价值优先、突出重点、确保质量,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一至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别与第四至八批有所差别,其中前三批分别为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石窟寺、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及其他古遗址、古墓葬等6类。从第四批开始,重新划分为古遗址、古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6类。 第一节 丝路驼铃—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打通的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形成一条陆上通道。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将这条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201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助推了多样性化交流。本节按照从东到西的顺序,从丝路东方起点城市洛阳、西安(长安)出发向西沿着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两麓,选择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具有代表性的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介绍。 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阳市,是中国古代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重要都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始于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皆以此为都城,城址沿用到唐代初年,后延续使用约1600年。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的历史沿革与格局演变发展轨迹清晰,东周时期都城旁三九经九纬、左祖右社;东汉时期为“多宫”形制,都城南门直对祭天南郊;曹魏西晋时期是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建中立极”形制,即都城正殿及用宫殿确定的轴线大街直对祭天圜丘;到北魏时期以太极殿、阊阖门、铜驼街、宣阳门为中轴线,成三重城圈的坊市都城。汉魏洛阳故城的形制,体现了“居中”“中轴对称”的文化传统与皇权至上的思想意识,对于后代都城宫殿建设的居中思想、中轴线规划里坊布局具有重要影响。 汉魏洛阳故城曾是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同时也是这一时期丝绸之路东端的国际性大都市。汉魏洛阳故城的中轴线大街-铜驼街,便是以丝绸之路上重要交通工具——骆驼而命名。 二、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是西汉帝国的都城宫殿遗址,位于西安市西北郊,遗址平面近似正方形,建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 200 年),面积 4.8 平方千米。 宫城四周筑有围墙,四面开宫门,城四隅建角楼。宫内有东西向、南北向的干道共3条,两条平行的东西向干道贯通宫城,将未央宫遗址分成南、中、北3个区域遗址包括前殿、椒房殿、中央官署、少府、池苑区、天禄阁、石渠阁等皇室宫殿建筑,其中天禄阁是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石渠阁为中国最早的档案馆。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留存的规模宏大、等级森严的建筑规格体系,展示了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东方文明的发展水平。其形制布局对于研究古代宫城演变史有重大 价值,出土的珍贵文物则是研究西汉皇官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上未央宫作为西汉都城最重要的宫殿,是汉帝国的权力中心,见证了西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汉武帝在此处做出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决策,是汉朝通西域的决和指挥中心。未央宫遗址见证了汉帝国开通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功绩,揭示了丝绸>路这一人类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文化线路之缘起,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被誉为“丝绸之路最早的东方起点” 三、麦积山石窟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东端的天水市麦积区,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以精美的雕塑艺术闻名世界。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10余个王朝、1500余年的开凿与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面积979.54平方米。 麦积山的窟龛绝大多数开凿在高20-80米、宽约200米的悬崖峭壁上,洞窟之间由悬空栈道相连,最高位置有12层之多,故民间有“十二龛架”之说。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演变的过程,是研究雕塑史和美术史的重要资料。麦积山石窟的仿木崖阁建筑也颇具特色,现存9座,开凿时代纵跨了北魏到初唐,是中国古代在山崖间开凿体量最大的仿木结构殿堂;雕琢精细,气势宏伟,是研究古代建筑结构演变的实证资料。 麦积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上的大型石窟寺,因位于丝绸之路要冲的地理位置,既受到来自中原地区以及南方地区的文化的影响,也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风格。它是能够反映中国佛殿建筑形象的石窟形式,是丝绸之路佛教艺术自东向西影响的转折性阶段的重要遗迹。 四、玉门关遗址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门关遗址位于敦煌市西北千米的戈壁滩上,俗称“小方盘”,是西汉玉门都尉治所遗址,也是丝绸之路的经关隘。现存玉门关为汉代玉门关,城垣比较完整,遗址平面呈方形,黄土夯条东西长 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及邮驿之路。 丝绸之路连接西域和内陆,玉门关在古丝绸之路上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战地位。它是西出西域或东进中原的必经关口之一。玉门关等关隘和长城、烽幾等同构成了边境防御系统,为丝绸之路的通畅与西北边境的安定提供了安全保障。门关遗址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国内第四块西汉纸就是在这里发现的,比造纸要早100多年。还出土了汉代粮食、汉简等,是研究汉代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 五、高昌故城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昌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吐鲁番市东40 多千米的三堡乡,总面积 200万平方米,高昌故城在维吾尔语中称为“亦都护城”,意为“王城”,是西汉至元明时期(2元前1世纪一公元 14 世纪)吐鲁番盆地中心城镇,时间跨度长达1400年左右。高昌故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布局包括外城、内城和宫城三大部分,类似于唐代长安城的形制和布局。这体现出高昌故城在城市文化和建筑技术方面与中原地区曾有深入交流。城址内分布着大量宗教建筑遗址和宫殿遗址,寺院建筑内有佛教壁画和泥塑遗迹、摩尼教壁画等,壁画的题材与绘法展现了佛教经西域等地区传至中原后又向西对西域地区产生影响的传播轨迹。已发现的大量汉文、梵文、回鹘文佛典,印证了佛教艺术与经典的东西文化交流情况,说明了高昌故城在佛教始传中国时由西到东以及后来又由东到西进一步传播所起到的中转站作用。高昌故城曾是天山南麓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中心和交通枢组见证了中原王朝对丝绸之路开创与繁荣所起的重要推动和保障作用,见证了古代西66域地区高昌国、高昌回鹘王国等文明的发展,展现了城市文化、建筑技术、多种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鲁番盆地的交流传播。 六、苏巴什佛寺遗址1996年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巴什佛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确尔达格山南麓,始建于魏晋,盛于隋唐。苏巴什佛寺遗址是新疆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佛寺遗址,现墙体大部分存在,寺庙分布在库车河东、西两岸,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东、西两岸遗址都包含佛殿遗址、佛塔遗址、僧房遗址,西岸还有洞窟遗址。苏巴什佛寺遗址于 3-10 世纪持续沿用、是西域地区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筑群遗址。它是天山南麓古龟兹地区的重要佛教建筑群遗址,展现了丝绸之路上古龟兹地区长期作为西域佛教文化传播中心的历史。遗址出土的文物类型丰富,出土的丝织品、古钱币、器物和文书等遗存佐证了丝绸之路古龟兹地区发生的多种文化和商贸的交流。 第二节 海丝史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1913年由法国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出。中国境内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由广州、泉州、宁波3个主要港口和其他支线港组成。2017年,国家文物局确定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牵头城市,进行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和申遗工作。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宁波、泉州与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着东海、台海、南海区域分布的三大主港,本节选取这3座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介绍。 一、庆安会馆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庆安会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区江口东岸,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建成,是祭祀天后妈祖的殿堂,是船工舶商行业聚会的场所,是中国八大天后宫和七大会馆之一,还是中国首家海事民俗博物庆安会馆为宁波近代木结构建筑典范,建筑群坐东向西,平面呈纵长方影筑形制呈中轴对称,占地面积约3900平方米。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有接使(水照壁、宫门、前殿、大殿、后殿、左右厢房等,大殿为庆安会馆的主要建务!建筑采用丁朱金木雕(一种起源于汉代,集木雕、彩绘、镶、贴金为一体的为工艺)、砖雕和石雕等宁波传统雕刻工艺,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充分体现了队地区雕刻艺术的至高水平,也为研究我国雕刻艺术提供了实物例证。 庆安会馆宫馆合一、前后双戏台的建筑形制非常罕见,前戏台用来祭祀后戏台供行业聚会时演戏用,充分体现了天后宫与行业会馆双壁齐辉的特色功庆安会馆是研究妈祖文化和中国古代海上交通贸易史的实物例证,是宁波作为城市的历史见证与标志性单位,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二、保国寺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郊灵山,始建于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初名“灵山寺”。唐会昌五年(845年)寺宇被广明元年(880年)重建,唐僖宗赐名“保国寺”。保国寺占地面积13280平方米建筑面积 7000 平方米。 保国寺因其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寺内唐、宋、元、明、清、民国建筑各有特色,是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一部活史书。保国寺建筑沿3条轴线分布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保国寺大殿是其中的主要建筑,采用黄桧木建成,木材细坚实,有较好的韧性,并且含有一种飞禽、昆虫不愿接近的芳香油,这是大殿不被虫蛀的原因之一。 以保国寺大殿为代表的江浙一带建筑遗迹,对海外的建筑风格也产生了重大响,如韩国修德寺大殿与保国寺大殿建筑体系就非常相似。保国寺作为宁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成为宁波地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例证。 三、洛阳桥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东北郊10干米处,北宋皇祐年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建于1053年至 1059年。现桥长 731 米,宽4.5米,花岗石砌筑,跨江接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 洛阳桥的建造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创举,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建桥时为应对水宽流急的情况,建造者们开创了现代称之为“筏形基础"的新型桥基。即在江底沿着桥中线置放石块,并向两侧展开一定宽度形成一条矮石堤,作为桥的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古桥基址的稳定性。这一造桥技术直至19世纪未才被其他国家使用。分散的石块搭建成的桥基之间存在缝隙,建造者们便养殖牡蛎,使分散的石块通过牡蛎的繁殖而结成坚固的整体,以加固桥基。这种将生物学与桥梁学相结合的固桥技术是世界历史上的首创。 两宋时期是泉州“造桥热”的高峰期,在宋元时期泉州跃居为东方第一大港。洛阳桥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在泉州水陆复合运输网络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推动了宋朝沿海口岸水陆运转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基础。 四、泉州府文庙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府文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始建于唐开元末年,976年移建于现址,主体格局形成于1137年。泉州府文庙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包含宋、元、明、清4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 泉州府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整体格局坐北朝南,主体建筑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等,皆保留着宋代石质建筑基础。泉州府文庙的建筑规制之高,在全国文庙中实属罕见。历史上,儒学思想在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影响深远,泉州府文庙作为中华儒学的重要载体,见证了“海滨邹鲁”泉州向外传播儒学文化的历史。 泉州府文庙东侧是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西侧是儒家祭祀建筑文庙组群两组建筑之间设有祭祀孔子五世先祖的崇圣祠。泉州府文庙和学宫形成中国特有的“庙学合一”体系,是儒家祭祀场所与最高等级的教育机构的结合,也是泉州包扫政府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社会精英体系的象征,这些社会精英在宋示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泉州府文庙拥有重檐庑殿式屋顶,这是中国古代最尊贵的殿顶建筑形式了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带给泉州的特殊的政治地位。 五、泉州天后宫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天后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城区、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初建时以宋徽宗赐额“顺济”作为的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改为“天妃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又改名兴后宫”、沿用至令。泉州天后宫是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字 泉州天后宫经过历代的修复,仍保存了16世纪之前形成的前殿后寝的布局特现存建筑群坐北朝南,总体为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泉州天后官属于寺庙建所以建筑布局以用作祭祀的天后殿为中心,其余建筑沿南北向前后展开,且山边设有钟鼓楼。 泉州天后宫以弘扬妈祖文化为核心,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纽带。妈祖是莆田湄:岛林氏女,相传13岁时修玄微秘法,拥有神力,一直在当地兴善惩恶,为渔民出护航、抵御灾害,逝后被封为“神女”,成为民间神祇。在扯帆行船的时代,面变幻莫测的大海,出海的人们将希望寄托于妈祖的庇护,出海前必先到顺济庙祭并请一尊妈祖坐镇船上,以保平安。 泉州天后宫是祭祀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内妈祖信俗的重要传播中心,证了妈祖信俗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六、南海神庙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东庙”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唯一保存至今的海神庙宇,是中国历代帝王祭祀南海神的场所。 南海神庙历经多次扩展修葺,20世纪80年代以明代建筑形制为蓝本重修,其建筑宏伟,坐北朝南,前堂后寝。主体建筑沿中轴线从南到北分布,共五进,其余附属建筑以主体建筑为中心,左右对称,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建筑。南海神庙内矗立着唐、宋、元、明、清历代碑刻,因碑刻数量之丰被誉为“南方碑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诸多帝王祭祀南海神的祝文及记事碑刻。这些碑刻对于岭南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和书法艺术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南海神庙举办祭祀南海神的庙会,规模盛大,被称为“波罗诞”,是全国现存唯一一项对南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海神庙位于“扶胥之口,黄木之湾”。扶胥港在唐宋时期是广州重要的外港。因此南海神庙不仅是祭祀建筑,也是港口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神庙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端于广州的历史见证,在古代对外海上交通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节 千里通波—大运河沿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5世纪,在7世纪完成第一次全线贯通,13世纪完成第二次大沟通。大运河历经2000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大运河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即“漕运”)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国家统一的目的,由国家主持开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体系。它是解决中国南北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重要措施,以世所罕见的时间与空间尺度,展现了农业文明时代人工运河发展的悠久历史,代表了工业革命前水利水运工程的杰出成就。大运河实现了在广袤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运河因其广阔的时空跨度、巨大的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运河申遗的系列遗产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运河河道遗产 27 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2014年,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 46 处世界遗产本节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从北起点北京昌平白浮泉遗址开始,沿着通惠河、北运河会通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对大运河沿线具有代表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拍进行介绍。 一、白浮泉遗址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浮泉遗址位于北京市昌平口山东麓、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源头。2021年,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白浮泉又名“龙泉”,当年建有水池,将水围起,流水出处有青石雕刻的g龙头、水自龙口喷出,因此又取名“九龙池”。龙山之巅有元代兴建、明代洪间重修的都龙王庙,在明清时是著名的祈雨之所,其中所供奉的都龙王为华北地各路龙王的总管。白浮泉现已恢复“燕平八景”之一的“龙泉漱玉”美景,雕刻美的9个石质龙头已成为运河水源的历史见证。 元大都(现北京)虽地表水源丰富,但大多是苦水,难以饮用。而南方通过大运河运来的粮食,到通州便戛然而止,此后只能陆运进京,受车马短缺和气候等素掣肘。1292年,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为引水济漕,解决大都城的漕运,上奏元世被引白浮泉的水作为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这一建议得到批准。经过郭守敬的治理大都拥有了千帆聚泊的积水潭码头,以及建有 24道水闸的通惠河,南来的漕粮经接驳转运可以直抵都城中心。白浮泉也因此被认为是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 二、通州燃灯塔2019年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州燃灯塔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北部,全名为“燃灯佛舍利塔”,俗称“通州塔”。学界对于该塔的建造年代存在争议般认为是始建于北周,距今约1400 多年。燃灯塔位于京城五河交汇的水口位置与通州漕运有着密切关系。 通州燃灯塔是一座八角十三级的密檐式实心砖塔,位于水上运输的河道转折交汇处,高出水口50 余米。塔的下部为须弥座基座,东、西、南、北各辟一扇门,南面一扇门深约两米,内供佛像。燃灯塔有诸多特色,一是风铃多,共有 2248 枚;是神像多,全塔所嵌砖雕、灰塑神像 424 尊,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塔顶还有铜镜其是至今古塔中发现的最大的铜镜。 在漕运作为沟通南北经济大动脉的时代,许多清船和商队都是以这座燃灯塔作为导航标志。燃灯塔也成为通州古城的象征。通州燃灯塔除了导航的作用之外,在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下,也起到辟邪与取灾的功能,是当时人们的精神寄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归属感。通州燃灯塔是运河文化标志性建筑。电被视为大运河北端的地理标识。 三、总督漕运部院遗址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督漕运部院遗址位于江苏省准安市淮安区,是历史上曾主管全国漕运的唯一机构——总督满运部院的所在地,占地约3万平方米,位于淮安城正中。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兴衰的历史见证。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百姓大量南逃,因而促进了江淮、江南等地的经济发展,江南财富在历代财政收入中占有极大的份额。到了明初,虽然海陆兼运,但大量货物都是通过大运河运输的。准安是南北水运枢纽,也是东西交通的桥梁。南粮北调、北盐南运都要途经准安,这使淮安成为漕运、盐运集散地,客观上促成了它在漕运史上的特殊地位。自隋代起,朝廷在准安设置漕运专署;明清时期在这里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 总督漕运部院的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高出路基15米左右,四方格局,院东街与院西街之间长 300 余米,宽 100余米。若干纵深的轴线将建筑分为东、西、中三路每路都有多个院落,每个院落中都有成组的建筑,每组建筑相互之间都是有主有从,有正有配,表现了古代专制社会的等级和秩序。总督漕运部院建筑在20世纪40年代逐渐被拆除,现存遗址为 2010年修缮重建。 漕运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专制王朝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关系到江山社稷、国家稳定,尤受统治阶级重视。总督漕运部院遗址见证了历代社会经济的变迁,承载着厚重的漕运历史。 四、古邗沟故道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邗沟故道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从螺丝湾桥至黄金坝,东西走向,长约1450米,宽50-60 米。这段邗沟遗址的建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年,它是扬州地区最早的人工河道,也是大运河部期的遗迹。 春秋时期邗沟的开凿是出于吴国军事发展需要,吴王夫差北上伐齐,首先要决的就是进军通道的问题。邗沟开凿之后,历代多有修建改造之举。从汉代至这段河道都是大运河的主航道,也是历代漕运的主要通道。邗沟河道虽然经计治、但都是在原始河道的基础上扩宽和修缮,因此保留了河道走向的真实性。中有邗沟桥横跨水上,桥南原有大王庙,供奉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和西汉初期的是刘濞。 邗沟被视为扬州文明的源头,也是大运河的前身及开端,是世界遗产下河的关键遗产河道。在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邗沟及后来的大运河便成扬州最重要的运输途径。到了唐代,扬州成为全国漕运中心,占有重要的经济、化地位。 五、拱宸桥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拱宸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桥长98米,高16米是杭州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拱宸桥横跨大运河,曾经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关于拱宸桥的建造历史,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由明末商人夏术在明崇祯四年倡导修建。另外一种说法是据《钱塘县志》记载,明崇祯四年,当的举人祝华封为缓解两岸居民船渡之苦,自行募集资金建造了拱宸桥。在古代,“宸是指帝王居住的地方,“拱”即拱手,即两手相合,表示敬意。每当帝王南巡,这座高高的拱形石桥就像是在拱手相迎帝王,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 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曾远走他乡的杭州人见到故乡熟悉大桥迎面而来时,总是会生出许多的欣慰和感慨。2020年,拱宸桥化身“宸宸代表世界遗产——大运河,成为杭州 2022 年第十九届亚运会三大吉祥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