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郡智慧创艺生态源

中国的世界遗产(上)


第一节 首都风华

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北京具有70万年人类史、3000多年建城史和870年建都史,拥有众多名胜古迹以及7处世界文化遗产,是目前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这些遗产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故宫长城、北京皇家祭坛一天坛、北京皇家园林一颐和园、明十三陵、大运河。

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987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是70万一20万年前的“北京人”(晚期猿人/直立人)20万一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4.2万一3.85万年前的田园洞人和3万年前左右的山顶洞人(晚期智人)生活的地方。周口店遗址有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 处,包括大量人类化石、动物化石、石器、用火遗迹等,是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对周口店遗址的调查工作始于1921年,来自瑞典的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物打开了这段尘封许久的记忆。1927年加拿大学者步达生对周口店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并将周口店发现的3枚古人类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1929年,畅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发掘出第一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此后,发掘工作仍在陆续进行。

在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的用火遗迹,将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遗址中发现有5个灰烬层、3处灰堆遗存以及大量的烧骨,灰烬层最厚处可达6米,些遗迹表明“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会保存火种。遗址中还出土了数以万讲的石制品,石制品多为小型器,器型种类繁多。早期石器较粗大,砍砸器居重要地位:中期石器形制变小,尖刃器发展迅速;晚期石器更趋小型化,石锥是这一时期特有的石器。

到目前为止,“直立人”的典型形态仍以周口店“北京人”为准,而周口店遗址依然是世界同期古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一个。

二、明清故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1987年北京故宫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宫殿,有明清两朝共2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1925年,在其本体建筑以及诸多收藏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一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2004年,沈阳故官作为明清故宫的扩展项目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故宫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南北长961 米,东西宽753 米,四面为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可谓有“金城汤池”之固。紫禁城是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都城营造原则来进行规划建设的。城内建筑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以中路的太和股、中和股、保和殿为代表,统称“三大殿”,是皇帝与百官议政以及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的中心是乾清官、交泰服、坤宁官,统称“后三官”,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省坤宁官后方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为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北京故宫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及形式上呈现出雄伟、堂皇、庄严、和谐的特点,是无与伦比的杰作。

北京故宫有近1万间房间,藏品总量达180余万件(),为国内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场所,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堪称“古代艺术的宝库”,更是中华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三、长城

1987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不是一道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与关隘、城台、烽火台等附属设施共同构成的防御体系,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我们今日所见的长城主要为明长城,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在北京段的长城主要包括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等。

长城的修建工作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与烽火台相关。春秋战国时,列国争霸,纷纷筑长城以增强防守,但长度皆较短,且不成体系。约公元前 220年,秦始皇下令将早期修建的一些分散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长城的修建工程一直持续到明朝,终于建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壮观的军事设施。

长城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以纵横万里的跨度,以坚挺屹立的身姿成为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文化景观,更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四、北京皇家祭坛一天坛

1998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求五谷丰登的重要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天坛坛域北为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天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约273万平方米,主要建集中于内坛。它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后经嘉靖、乾隆时期增建、改建,天坛内坛主要分为南北两部分: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年殿;南为“圜丘坛”,用于冬至祭天,中心建筑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后两坛之间以一条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内坛西侧建有“斋宫”,是祭祀之前皇帝斋戒的居所;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此外,天坛自建立以来便广泛植树,如今公园的绿化覆盖率高85%

天坛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结构上,都鲜明地反映出天人关系,而这关系也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表现出自然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与和谐共生。

五、北京皇家园林一颐和园

1998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颐和园既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圆明毗邻。颐和园的主景区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全园占地约3.009平方千米,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也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的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是乾隆皇帝为庆贺生母六十大寿而建;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建,并于两年后取用今名,作为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但好景不长,颐和园在1900年时遭受八国联军破坏,于1902年修复。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颐和园几经修缮,复建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重要景区并建有颐和园博物馆。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造最观与自然山峦、湖面融为一体,既有皇家园林恢宏富丽的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趱、高度体现出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六、明清皇家陵寝(北京明十三陵)

2003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是明朝迁都北京以后 13 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也是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陵内除葬有皇帝13人外,还包括皇后 23 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陪葬宫人等。2003年,北京明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三陵的营建始于明永乐七年(1409),止于清朝初年,历时 200 多年。陵墓营建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长陵(永乐皇帝陵)、献陵(洪熙皇帝陵)、景陵(宣德皇帝陵)、裕陵(正统皇帝陵)、茂陵(成化皇帝陵)、泰陵(弘治皇帝陵)康陵(正德皇帝陵)、永陵(嘉靖皇帝陵)、昭陵(隆庆皇帝陵)、定陵(万历皇帝陵)庆陵(泰昌皇帝陵)、德陵(天启皇帝陵)、思陵(崇祯皇帝陵)。明十三陵的整体布局是以尊者居于主脉,卑者居于从脉(余脉)的方式排列的。长陵是十三陵之首位于天寿山主峰中部,其他各陵分列其左右。

明十三陵以其规模宏伟、陵园完整、布局和谐、景色优美、风格古朴而闻名于世是大型建筑群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创造性杰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王朝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见证。

七、大运河

2014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是中国中、东部一个庞大且完整的水道系统,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等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大运河共由3部分组成,分别是从杭州到北京的京杭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以及从宁波入海的浙东运河。

大运河的分段开凿工作始于春秋时期,此后陆续开凿并完善。到唐时期,大运河完成第一次全线贯通,形成了以洛阳为枢纽,向东南、东北辐射的南北大运河,北达涿郡(治所在今北京西南)。到元代,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将大运河改建为从杭州向北经山东直接到达北京的京杭大运河,极大缩短了航运里程,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重要水利工程。

通过运输粮食和战略性原材料,大运河成为古代中华帝国内陆交通系统的支柱在保障国家经济繁荣稳定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通过对运河沿线风俗体统、生活方式的塑造,大运河与沿线广大地区的人民也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关联。直到今天,大运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文明起源

泱泱华夏五千年,悠悠长河耀星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缺乏实证,国际上公认的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是距今约3000多年的殷商时期。直到2019年,随着良渚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作为中国长江下游地区5000 多年前的古代文明,也获得了国际考古学界的认可。

一、殷墟

2006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殷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邑商”“大邑商”等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有3300多年的历史。殷墟最早发掘于19282001年,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

殷墟腹地的主要路网呈“两纵三横”分布,其中两条南北向干道平行通向宫殿宗庙区;3条横向干道由西北向东南展开,在宫殿宗庙区南部与南北向干道相交,在考古发掘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里先后发现了众多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王陵大墓、祭祀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士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精美文物。遗址中的宫殿宗庙区还展示了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王室成员大墓——妇好墓。

唐股城可窥见中国早期文化、工艺和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出士的大最美隋彝品证明了商代手工业发展的先进水平,西阳册文的发现对于证明中国去代构仰、社会体系以及汉字的发展演变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良渚古城遗址

2019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该遗址由4个部分组成:瑶山遗址区、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一山前长堤区和城址区。

良渚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其上用黄土堆筑,部分地段还残留有4米多高的城墙。

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水利系统位于古城的西北部和北部,由自然山体组成,共有11条堤坝遗址。根据考古研究表明,该水利系统兼有防洪、运输、用水、灌溉等功能,与良渚文化遗址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

良渚古城遗址的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总量达1万余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玉琮,整体形态内圆外方,寄托了古人的精神与信仰,并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稻作农业的最高成就,它所代表的良文化对其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良渚古城遗址也因此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第三节 古建光辉

中国古代文明经数千年未朽,其地域之广,涉及民族之多,为世界所罕见。具有帝王气派的城址、陵寝、坛庙、官式建筑等遗存,无疑是皇家威严的映射。它们或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或规模巨大、历尽沧桑,皆诉说着千百年来帝王将相的飒飒英姿与历朝古都的繁华气派,是宫廷贵族生活传统及思想文化的综合体现。

“石墙黛瓦,又见炊烟”的古城、古村落既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又是人们心灵深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寄托。中国古代建筑遗存不仅显现于皇室贵族的宫殿府邸,还遗留于古镇乡间的广袤大地上。它们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很多至今还赓续着富有特色的风俗传统,还有一类遗存,将山水画、山水诗与建筑构造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交相塑造出包含着老庄哲理、佛道精义、诗文趣味的空间,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式园林而一众文人雅士,便是园林的设计师和享有者。园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可可观、可居、可游,是由人们的精神世界物化而成的绿洲。

一、泰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1987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秦始皇陵是第一位统一中的皇帝——秦始皇(公元前 259年一公元前 210)的陵墓,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防众多陪葬坑中尤为著名的一处。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陵园规模宏大,陪葬品数量众多。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发现兵马俑坑,被誉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是仿照秦朝的都城——咸阳的格局来进行设计和建造的,有内外两夯土城垣。经过40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目前已在秦始皇陵陵区发现大小形状不同、各具特色的陪葬坑及陪葬墓等 600 余处,出土了包括秦兵马俑在内的珍贵文物5万余件(),它们均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还发掘出土了两乘铜车马,这是继兵马俑坑之后秦陵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秦始皇陵及陪葬坑出土的文物为研究秦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提供了实物资料。这些珍贵的秦代文物一同构成了体量巨大、类型繁多资源实体疏密度优良且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二、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

1994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在2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名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孔店孔林和孔府位于山东省曲阜市中心,简称“三孔”,它们凝聚了历代建筑的精华,是包含孔子及其后商的宗庙、墓地和宅邸在内的一组庞大的古代建筑群,也是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

孔庙位于曲阜市中心鼓楼西侧,是祭祀孔子的祠庙,也是全国祀孔庙堂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孔林又称“至圣林”“宣圣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历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和人造园林。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为历代帝王尊孔崇儒的产物,也是后人纪念孔子、缅怀先圣的场所,更是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历史见证。

曲阜“三孔”将孔子及其后世子孙的生活足迹与思想文化保存下来,使得后人能够沿着孔子的生活足迹感受其精神魅力,在学习思想内涵的同时体悟古迹的恢宏气势。曲阜“三孔”这一片古老的建筑群中,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成为华夏大地上集庙堂文化、典籍文化、园林文化、陵墓文化于一体的典型代表。

三、平遥古城

1997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 公元前827年一公元前782),明代洪武三年(1370)扩建距今已有约 2800 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城。

人称平遥有“三宝”,古城墙便是其一。平遥古城墙周长约6千米,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3000弟子及72圣人。城墙虽然历经风雨沧桑,至今雄风犹存。出古城北门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10世纪是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殿内的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古城西南的双林寺,寺内10余座大殿保存有明清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平遥还是中国古代“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1824),中国第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

平遥古城是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其古建筑及文物古迹,在数量和品位上均属国内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四、苏州古典园林

1997年、2000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是中国著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江苏省南部的太湖之滨,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以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环秀山庄等代表,集中体现了江南园林建筑的精华,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

苏州古典园林巧妙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以及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造园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都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环境,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997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 年苏州艺圃、藕园、沧浪亭、狮子林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园林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独特的造园艺术,将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同时将生机盎然的自然美和创造性的艺术美也融为一体。此外,苏州园林还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所反映出的造园艺术、建筑特色,以及文人骚客们留下的诗画墨迹,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五、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建县历史有2200 多年,是徽商和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西递、宏村是以商业经济为基础,以家族为单位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古村落。

西递村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31)目前,两村商有保存完好的明消时期的古建筑。其街道规划、古建筑和装饰,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在村落的整体布局、山水田园景观,建筑形式、用材、装饰、施工工艺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了 14-20 世纪徽州乡村的真实风貌,是发展成型的传统乡村典范。

西递、宏村的整体布局体现了天地共生、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古村落建筑色彩朴素淡雅,山墙造型别具一格,装饰雕刻精致优美,室内陈设古朴雅致,展现了徽州建筑典雅精美的独特艺术风格;村落内宗法制度管理森严民俗民风敦厚淳朴,反映了古代社会士族阶层尊儒重教的文化思想。

六、元上都遗址

2012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北 20多千米处的金莲川草原,与元大都(现北京)遥隔燕山,南北呼应。上都城和大都城曾是元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都城。元朝经历11帝共98年,元朝皇帝们每年有近半年时间在上都处理国家政事、接受外国使节和蒙古宗王的朝觐。

1256年,汉人幕僚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在今正蓝旗东北约20千米处建造一座草原上的城池——开平府,1260年建成,即后来的元上都。元上都城址平面呈方形,坐北朝南,边长2200余米,面积约484万平方米。元上都曾拥有11万人口,城内有官署约60所,各种寺庙堂观160余处,驿道四通八达,为大漠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彼时商贾工匠云集,经济繁荣兴盛,每年春、夏、秋三季,城外流动人口有上百万之多,其中包括来自中原、中亚和欧洲等地的商人。这些商人运来各种器皿、日用品等,而后运走上都地区的畜产品,促进了以元上都为中心的蒙古草原区域的经济繁荣。1358年,红巾军攻克上都,结束了其作为一代陪都的历史。明初元上都废弃为遗址,保存至今。

曾经盛极一时的元上都,虽然只剩断壁残垣,但遥想盛世景象,仍可依稀感受到其恢宏大气。元朝疆域辽阔,国力空前强盛,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游牧民族史的新纪元。

第四节 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具备独特的气质与灵魂,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精神追审美观念、建筑工艺与风俗习惯,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宗教建筑的伟与绝美往往使步入其中的人们叹为观止,被其庄严肃穆所震撼。

一、莫高窟

1987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敦煌莫高窟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莫高窟开凿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前秦建元二年(366),云游至敦煌的乐和尚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犹如千万佛像在金光中显现,认定此处为圣地,因此请人在崖壁上开凿出第一个佛窟。此后历经北魏、隋、唐、宋、西夏而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 2000多尊。20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内藏有 4-11 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有学者认为,藏经洞大量敦煌文献的发现促使了专门研究敦煌文献文物的“敦煌学”的诞生。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的交汇处,展现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在中国与中亚、印度的艺术交流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

1994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布达拉宫坐落在海拔3700米的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是西藏地区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保式建筑群。布达拉官自17世纪起成为达赖喇察的冬官,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政统治的中心。其主体建筑由红官与自官组成、还包括红山南侧山脚的雪城与北山下的后花园、龙王潭等附属建筑。布达拉官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拉萨的大昭寺、罗布林卡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被补充列入该遗产项目。

7世纪,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始建布达拉宫为王宫。松赞千布后遣使到周边各国,或与之建立姻亲关系或订立盟约,以加强吐蕃与周边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布达拉宫遂成为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决定重建布达拉宫,3年后基本建成,从此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处理行政事务的重要场所。

大昭寺内主供唐朝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这对于弘扬佛教、促进佛教在西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罗布林卡与宗教和政治事务紧密关联、一直是用于禅修和签署政治协议的场所,其内部装饰深受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的宏大规模和艺术价值,代表了西藏建筑的最高成就,是政教合一建筑的杰出典范,也是现代世界此类建筑的唯一现存例证。

三、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武当山位居“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之首,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在明代逐渐形成规模,并成为当时最大的皇家宫观建筑群,代表了中国明代道教建筑和艺术的最高水平,还体现了元、明、清三代宗教建筑的艺术成就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在宋、元时期均有建设。明永乐十年(1412),成祖朱为了加强皇权,在武当山救建宫观殿堂,兴建了以金顶为核心的大批道教宫、观、祠、庙,确定了武当山的建筑群格局,形成99观、36庵堂、72岩庙的古建筑群体系,现存古建筑49处。

武当山相传为道教玄武大帝修仙得道的飞升之地,历来是道教圣地,多有道教名流在此修炼。而在武侠小说中,武当派更是武林中的名门大派,道教养生和武术也成了武当山的两大名片。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皇室派人管理其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购物车
0
留言
回到顶部